你的位置:武汉抖店美工招聘 > 生活服务 > 电商美工外包网 毛泽东画像风纪扣未系,毛泽东:虽然我也不想,但今天还是系上吧

电商美工外包网 毛泽东画像风纪扣未系,毛泽东:虽然我也不想,但今天还是系上吧

发布日期:2024-07-30 10:05    点击次数:157

电商美工外包网 毛泽东画像风纪扣未系,毛泽东:虽然我也不想,但今天还是系上吧

前言

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的开国大典,修缮一新的天安门广场上,大约三十万人的目光全部聚焦在天安门城楼。

兴奋而激动的人们,都想看清楚毛主席的伟岸英姿,但是因为距离太远,站在广场上的观众很难看清楚毛主席的面容。

于是,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巨幅毛主席画像,就成为了广场上这三十万群众目光的焦点。

01 不一样的画像

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的天安门,城楼的正中央悬挂着巨幅毛主席的画像,这也成为天安门装点布置的一个经典,这个经典一直保留至今。

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,从开国大典开始,天安门城楼上悬挂毛主席画像,已经成为了一个传统。

但是这种传统并不是开始于开国大典。

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,天安门城楼上就曾经悬挂过毛主席画像,而且不止一次,也不止一幅毛主席画像。

开国大典那一天,天安门城楼上挂着毛泽东头戴八角帽的照片,大部分的人就认为这是毛泽东的第一幅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的画像。

这张照片其实并不是的第一个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的,早在1949年2月12日,毛泽东还没有进入北平时,天安门城楼上就已经挂上了毛主席的第一幅画像。

1948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,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接管了北平防务,北平城回到了人民的手中,这是值得每一个北京市民庆贺的重要事件。

2月12日三十万北平市民在天安门广场举行集会,北平的和平解放对于每一个北平人甚至中国人来说,都是一种慰藉。

也就是在这次集会中,毛主席的画像第一次挂在了天安门城楼上。

第二天《北平日报》的第一版,对庆祝北平和平解放大会进行了详细的报道。

同一天的《民强报》描绘了那一天的天安门城楼(节选):天安门城楼上插有二十面大红旗,随风飘展,当中悬挂巨幅毛主席像……

除了文字记载,当天天安门的布置,还有照片记录,并有幸保留至今。

这次城楼的布置与我们熟悉的天安门差别很大,毛主席画像也不是挂在现在的中门上方,而是挂在了主席台门厅的中央。

门壁两侧各悬挂了四幅革命伟人画像,这些画像都是北平艺专师生们连夜绘制的,而画像的主笔是当时的北平艺专青年教师董希文。

董希文是中国著名油画家,他代表作就是《开国大典》,还创作了著名的《百万雄师下江南》《北平入城式》等优秀作品。

作为当年北平艺专油画系的优秀教师,董希文带领油画系甲班的学生们,共同绘制的天安门城楼上的第一幅毛主席画像。

对于董希文和当时北平艺专的学生们来说,这是为庆祝北平解放而进行的一次临时布置。

可是谁也不会想到,他们这次悬挂毛主席画像的举动,直接影响了之后每一次天安门城楼的布置,同时也成为毛主席画像挂上天安门城楼的起始。

1949年2月12日,毛主席画像第一次挂上了天安门城楼,而此时的毛泽东还身在西柏坡,正在考虑着百万雄狮过大江,准备一鼓作气解放全中国。

一直到3月12日上午,毛泽东、周恩来和中央机关工作人员才离开西柏坡奔赴北平。

直到此时此刻,毛泽东本人还没有登上过天安门城楼。

一九四九年七月初,毛泽东出席了新政协筹备的会议,并且召开了常委会,同时决定在七月七日抗日战争爆发十二周年纪念日这天,在天安门广场召开“北平市各界人民纪念七七抗日战争十二周年大会。”

纪念大会上天安门城楼的布置工作,再次交给了董希文和他的学生们。

生于一九三零年的陈淑光,她是新中国第一代雕塑家,曾经参加了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创作。

她就是当年跟董希文一起绘制毛主席画像的经历,让她终生难忘。

陈淑光晚年时说道:“那会儿大家对政治任务都特别热情,虽然要求在短时间内必须完成,但依旧觉得很自豪,我能画这么大的画像,而且还是毛主席的画像。”

在陈淑光的家里,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的合影,对于这段不同寻常的经历,陈淑光有着不同寻常的感情,至今她还记得当年满怀自豪、激情澎湃的创作热情。

这些七十年前拍摄的老照片,不仅记录下了当年发生的故事,同时也是陈淑光的青春年华印记。

陈淑光一直保留着一张老照片,这才看到当年他们绘制的巨幅伟人画像,正是这两幅伟人画像在七月七日挂上了天安门城楼。

7月7日当天,天安门焕然一新,城楼上悬挂了七盏大红宫灯,飘扬的二十面鲜艳的红旗,城楼中央悬挂着毛泽东与朱德的巨幅画像,这是毛主席画像第二次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。

也就是在这次纪念大会上,毛主席才第一次登上了天安门城楼。

1949年7月7日晚上的九点二十分,毛泽东、朱德、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同来到了天安门城楼上,广场上顿时响起了“毛主席万岁”“中国共产党万岁”连续不断的欢呼声。

这是中国革命史上第一次人民高呼“领袖万岁”,领袖高呼“人民万岁”,而这一幕也被永久地载入史册之中。

一九四九年七月九日的人民日报第四版做了整版的图片报道,记录下了这一历史盛况。

这是毛泽东主席第一次登上天安门城楼,也是毛主席画像第二次悬挂于天安门城楼之上。

大会中,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毛主席画像与开国大典中的画像看起来很相似,其实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幅画像,不仅来源不同,而且画像的作者也发生了变化。

1949年9月2日,周恩来签署了:“阅兵日期在政府成立之日,阅兵地点以天安门前为好”的批示,明确表明开国大典将于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,天安门城楼也将迎来他作为阅兵式主席台的光辉历程。

各项准备工作随即紧锣密鼓地展开了,得知了这个消息后,当时还被称为北平的无数市民,自发地来到天安门广场,清理广场上的垃圾和野草。

毛主席的风纪扣

而此时,北平艺专的另外一位青年教师周令钊,却接到了一个让他意想不到的任务:为开国大典绘制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!

为什么会让周令钊来画开国大典上的毛主席画像呢?

原来,早在1949年4月,国共双方进行和平谈判的时候,在双方谈判的会场正面,就悬挂了一幅毛主席画像,这幅毛主席画像的作者就是周令钊。

多年之后,周令钊已经成为中国著名画家、艺术家,对于当年所画的第一幅毛主席画像,他一直记忆犹新。

周令钊回忆到为毛泽东画像时的情形是这样:“毛主席的表情是笑笑的,衣领是敞开的,八角帽能让你一看就立刻想到长征、想到延安,毛主席的这个风度完全能够显现出来。”

正是由于他创作的这幅毛主席画像,让周令钊这个名字与新中国的开国大典联系到了一起。

也就是因为有人说,在谈判期间的那副毛泽东画像,大家公认画得好、画得非常像。

所以在开国大典举行之前,需要画毛泽东画像的时候,有人提议请周令钊来绘制开国大典时,天安门城楼毛泽东的画像。

开国大典中的毛主席画像,兼职美工是周令钊一生最引以为豪的作品,也是他所有画作中最大的一幅画像。

其实,这巨大的毛泽东画像,是由毛泽东本人亲自挑选的。

1949年9月开国大典前夕,典礼筹委会确定要在天安门城楼上悬挂毛主席画像,但是究竟要挂哪一幅画像,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,摆在了周恩来的面前。

周恩来亲自交代有关部门,派摄影记者来到中南海丰泽园,为毛泽东拍摄正面肖像照,但是这些照片最终全部落选。

因为毛泽东自己特别不习惯摆拍的照片,但开国大典的指挥部已经确定,要在天安门城楼上悬挂毛主席画像,周恩来、朱德,包括工作人员都在找,要给画家提供母本的毛主席照片,但是都不是很理想。

毛泽东也认为那些照片都不自然,有一天毛泽东无意拉开自己的抽屉看到了一张照片,是毛泽东和朱瑞的一张合影照片。

朱瑞在离开延安赶赴东北之前,在与毛泽东的一次谈话中,被随军记者抓拍到的一张留影。

他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奠基人,曾任东北民主联军和东北军区炮兵司令员。

在一年前,也就是1948年的10月1日,朱瑞在巡视战场时不幸触雷牺牲年仅四十三岁,是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职务最高的指挥员。

看到这张略显泛黄的合影,毛泽东眼含着泪水,两天之后经过毛泽东的建议,将这幅合影当中的自己放大加工,作为他最满意的个人肖像,悬挂在开国大典中的天安门城楼上。

照片能如实反映原貌但太过平面,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像要从多个角度观看,而不影响效果,所以必须经过画家的二次创作。

毛泽东与朱瑞的合影,很快就交到了周令钊的手中,周令钊立即与爱人陈若菊来到天安门城楼,开始了毛主席画像的创作。

陈若菊临时充当起了丈夫的助手,但是如何能将照片分毫不差地放大,变成一幅巨型油画成为当时最大的困难。

经过两天的集思广益,决定将原来的照片分成若干个小格子,然后在画布上按照相同比例画出同样的大方格,再分配到个人,每人参照照片中的每一个小方格的内容,画到相对应的画布之中。

最后将每一个放大的方格组合到一起,就成功地画完了整幅作品。

时间虽然比较紧张,但是周令钊夫妇的画功是比较厉害的,画出来了之后,再送往天安门后,周令钊夫妇就将这幅画画上彩色了,再也不是黑白的了。

苏联摄影师拍摄的彩色影像,基本还原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原貌,也让我们看到了七十年前周令钊夫妇所画的彩色的毛主席画像。

但是与画像的母本对比,毛主席的衣领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。

就在画像快要完成的时候,当时的北京市长聂荣臻元帅,在开国典礼的前一天登上天安门城楼上,观看周令钊夫妇的画像进度。

聂荣臻仔细一看说道:“这个画像画可以,还挺像的,但是为什么这个衣领是敞开的,明天是开国典礼,这应该庄重一些呀,所以这个风纪扣啊最好还是把它扣起来!”

周令钊夫妇听到后认为很有道理,在聂荣臻走后,就重新把没有系住的风纪扣系上了。

毛泽东在听说此事后哈哈大笑:“荣臻同志一直是这样认真啊,我觉得广大的人民群众还是喜欢我解开扣子的样子,这样显得亲切一些嘛,但既然是建国用的照片,严肃一点也是应该的……”

扣上风纪扣的毛主席画像,终于在开国大典的前一天顺利完成,但此时周令钊所画的毛主席画像,与后来开国大典上的画像还是略有不同。

周令钊夫妇在九月三十日完成的毛主席画像,仔细看的话会发现,这张画像的下面写有“人民的胜利”五个字。

但是在开国大典当中,毛主席画像下面的这五个字却消失了,这是怎么回事呢?

有一张偶然拍摄下来的留影,记录下了周令钊9月30日创作的毛主席画像,在画像的底部能隐隐约约可以看到五个大字,但是开国大典中的毛主席画像中,却没有任何的字迹。

原来在1949年9月30日晚上,周恩来总理进行了最后一次检查,他突然发现天安门城楼的毛主席画像上有五个字,就跟随行的工作人员说道:“毛主席不会那么不谦虚,还在自己的画像上题字。”

发现问题后,相关人员赶紧跑到周令钊夫妇家中,把刚刚回到家中的周令钊夫妇喊来:“周总理做了批示,要用最快速度把画像那五个字涂掉。”

修改完风纪扣的周令钊刚刚回到家中,就响起了急促的敲门声,来人接上周令钊立即前往天安门,此时毛主席画像已经高高悬挂在城楼上,周令钊不得不冒险进行最后的修改。

当时没有电动云梯,只好把三个梯子用绳子捆起来,周令钊在一旁和工作人员说:“捆得结实点”。

随后,身上就系了一条绳子的周令钊就爬上了梯子,开始了最后的修改。

周令钊后来回忆道:“当时并不是简单把那五个字涂掉就行,还要把毛主席后面的衣服画出来,用衣服遮盖掉这五个字,最后就是一直就画下来,几乎是一气呵成的样子,我们改的也还不错,起码你们是根本看不出来啊!”

永远保留下去

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,在毛主席画像装点的城楼上,毛泽东宣布: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。

在画像前的天安门广场上,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在三十万人民群众的注视下冉冉升起,从此中华民族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。

1980年8月,被誉为世界第一女记者的意大利记者法拉奇,曾经在采访邓小平的时候问道:“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保留?”

邓小平坚定地回答道:“永远保留下去!”

邓小平说道:“毛泽东主席是中国共产党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,从我们中国人民的感情来说,我们永远把他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来纪念!”

从一九四九年起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,每年的“五一”和“十一”,天安门城楼上都会悬挂毛主席画像。

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以后,毛主席画像就常年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了。

新中国七十多年的历史中,毛主席画像先后又更换了六个版本,但他始终高高矗立在天安门城楼上。

中国几代最优秀的画家,用画笔画出毛主席不同时期的伟岸英姿,让新中国缔造者的光辉形象,永远展露在天安门这个红色舞台上。

让一代伟人深邃的眼神永远注视着世界,注视着东方,注视着前进中的中国!